详情

重走洛克之路,探寻陇南秘境

焦点话题 106阅读
冷眸
冷眸Lv.21楼主+关注
09-16 19:14 来自中国 甘肃 武威

陇南都市网


扫码进入工作推荐群



写在前面的话

“1925年春天,站在四川边境,我面临着两条路:直接去青海,或转道去甘南。” 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如今保存着洛克的日记,在日记中他说自己最终选择了后者,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一条通往心灵深处与自然秘境的旅程。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档案馆里,洛克的日记静静地躺着,仿佛时间的低语,讲述着那段跨越世纪的抉择与启程。随着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轻轻翻动,我们仿佛能听见白龙江潺潺的水声,感受到洛克踏上那片未被现代文明充分触及的土地时的激动与敬畏。

于是,一段传奇般的旅程在陇南悄然铺展。洛克一行人,从繁华的成都出发,穿越绵阳,跨过江油,最终踏入了甘肃陇南那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他们的足迹,沿着白龙江逆流而上,如同历史的笔触,在陇南的版图上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岁月悠悠,山河无恙。今天,当我站在同样的土地上,心中满是对洛克那份勇气与执着的敬仰。我踏上了重走洛克之路的旅程,不仅是为了追寻他当年的足迹,更是为了探寻那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秘境与故事,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在陇南的广袤天地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洛克并肩而行。那些他曾在照片中定格的奇山怪石、庙宇建筑,以及那些淳朴而热情的人们的面容,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三赴碧口,只为寻找那堵象征着甘川分界的古老界墙,它虽已斑驳陆离,却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茶马古道,这条古老而神秘的商路,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212国道、兰海高速、武九高速、兰渝铁路如同现代文明的纽带,将这片土地与外界紧密相连。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秘境与故事,依然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与聆听。

洛克,这位伟大的探险家,用他的镜头捕捉了陇南的壮丽与神奇,将这份美丽与感动传递给了全世界。而我,在重走洛克之路的过程中,也仿佛被这份力量所感染,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与升华。那些被洛克定格在照片中的瞬间与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与秘境。

早年生活与背景

约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1884年1月13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仆人家庭。自幼,他便在维也纳的图书馆中接触到了汉语,这份初识激发了他对中国这个遥远而神秘国度的浓厚兴趣。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且未受过高等教育,洛克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了一名植物学专家。1905年,年仅21岁的洛克移民美国,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洛克其人

1

探险生涯的开启

洛克的探险生涯始于1920年,当时他受美国农业部派遣,前往泰国、缅甸和印度寻找能够治疗麻风病的大风子树。这次任务不仅让他成功完成了使命,更展现了他在亚洲未开发地区的卓越生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经历意外地引领他踏入了中国西南部的神秘世界,从此开启了他长达27年的传奇探险生涯。

2

在中国的传奇岁月

自1922年起,洛克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农业部以及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探险家、撰稿人和摄影家的多重身份,深入中国西南部进行考察。他穿梭于四川、西藏、云南和甘肃等地,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洛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他对纳西文化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通过撰写文章、拍摄照片和绘制地图,洛克将中国西南部的美丽与神秘介绍给了全世界。

洛克的探险足迹遍布稻城亚丁等地,他深入贡嘎岭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这些素材后来激发了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创作灵感,使他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这一美丽而神秘的名字也由此诞生。

3

成就与影响

洛克在中国西南部的探险和考察工作,不仅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更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著作和照片成为了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自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库。同时,洛克对纳西文化的深入研究,也为西方学术界对纳西学的了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等多重身份的完美结合。

在藏区高原的探险过程中,洛克似乎忘记了原本的任务,他被那里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深深吸引,一住就是27年。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贡献,使得它因他的研究而声名大噪。

4

晚年生活与遗憾

洛克视丽江为家,“我宁愿死在丽江美丽的群山之间,也不想躺在美国冰冷的病床上孤独地老去。”离开丽江后他觉得伤心又孤寂,“我的魂灵依然留在丽江雪峰间那万般宁静的氛围之中……我就像一头离开旷野而被关进动物园的野鹿,实在不知所措。”

尽管洛克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但他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回到这片他深爱的土地。1945年3月底,洛克在他一本旧日记的背面写到:“我估计,等不了多久,我就能回中国了。那将会是我的最后一次中国之行。希望从那以后,我不再漂泊。我只希望自己能一直生活在丽江,和那些纳西朋友相处,并在那里安度余生。”

然而迫于形势,洛克于1949年8月3日离开,自那之后,他始终都为回来做着万般努力,但他再没有能够回来过。

1962年12月8日,洛克在夏威夷因心脏病逝世,享年78岁。

1925年4月1日,至碧口,跨越界墙进入甘肃地界。
碧口,位于甘肃陇南文县东南部,与四川青川交界。“这里,甘肃和四川边界是条沿东西方向的山岭,海拔约1700米,早年在山道垭口处垒起的双层石墙,仅留出一个门向对方开放,看得出石墙经年累月已破损不堪。在四川方面的护送下,我们终于跨过界墙,走出四川踏进甘肃地界,留个影。经过甘肃最南面的村子马家桥,在李家坝由甘肃方面接手护送。”(洛克日记)图片源自美哈佛大学
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洛克记为李家坝)的黄土梁,当地人称垭口,已被杂草与灌木覆盖,石墙遗迹尚存,却不见往昔繁华。百年前,洛克一行来到甘肃与四川交界碧口镇,拍摄了象征两地分界的界墙。自此地出发,洛克展开了对甘肃长达两年多的探索之旅。

进入甘肃境内后,洛克及其团队沿着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继续前行,他们的目的地是碧口方向。这条古老的商道不仅见证了无数商旅的足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记忆,而洛克一行正踏着这条充满故事的道路,深入探索并记录下沿途的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

洛克一行穿越甘川交界的黄土梁,历经8小时茶马古道徒步,终抵碧口镇。这段旅程展现了古老商道的魅力与艰辛。

洛克一行前往碧口,途径李子坝村沿途风景。

甘肃最南面的一户人家。

马家桥遗址。1925年4月1日,洛克经过甘肃省最南面的村子马家桥,进入李子坝村。

陇南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洛克在日记中写到,1925年1月从云南的横江开始跋涉,至4月1日,到达与青川交界的甘肃地界:甘肃陇南文县碧口。在四川方面的护送下,经过甘肃最南面的村子马家桥,在李家坝(李子坝)开始由甘肃方面接手护送。

国道212线何家湾大桥今与昔。

1925年4月3日,从陇南文县碧口往西北40里,洛克一行来到了武都河(白龙江)与文县河(白水江)的交汇处。这些河流的壮丽景色和沿途的自然风光,都被洛克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

文县关头坝大桥以下,白龙江与白水江交汇处附近,原址约两百米处为大唐碧口水电站库区,曾是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郭淮屯兵之地——郭淮城。该城因郭淮筑城墙防御而得名,亦被当地人称作城墙坝。随着1974年碧口电厂的建成蓄水,该古城遗址已沉眠于水下。

1925年4月3日,从陇南文县碧口往西北40里,洛克一行看到了玉垒关木桥,这是一座悬臂桥,也叫握臂木桥。

玉垒关桥,又称阴平桥,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桥梁,地处白龙江与白水江交汇处的两崖之间。作为江上唯一的渡口关津,其险要的位置使得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邓艾与姜维曾在此对峙,最终姜维退守剑阁。这座桥也多次毁于战火,但又不断重建,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再次焚毁了这座古老的桥梁。之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古桥逐渐被新的桥梁所取代。这里成了大唐碧口电站的淹没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古玉垒关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其旧址不远处新建的玉垒关大桥(又称关头坝大桥)已经成为了连接甘、川、陕三省的重要通道之一。这座新桥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出行难题,还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同时,古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1925年4月5日,洛克一行踏上了从武都河(白龙江)大峡谷前往武都的旅程。这段路途中,他们穿越了陇南境内最为壮观的白龙江大峡谷,领略了自然风光的无限魅力。
1925年4月7日,护送洛克的一名士兵在陇南武都河峡谷的大柏树旁边留影。100年后,这棵大柏树在国道212线旁边的透坊小学院子里被发现。

1925年4月8日,洛克一行到达陇南武都城(当时称阶州,由于当地方言的发音,洛克在日记里把阶州拼写为“Gaichou”).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先秦文化、巴蜀文化、氐羌文化的交汇地。洛克在这里拍摄了阶州城的全景,以及城内的建筑和人文景观。

1925年4月8日,洛克镜头下的阶州城。

百年后的陇南市武都区。

1925年4月11日,洛克一行往白龙江上游继续前行,在年家村附近,白龙江拐了一个大弯。

武都区角弓镇年家村,白龙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

1925年4月11日,甘肃岷州清水(今宕昌县两河口镇清水子村)。甘肃岷州清水农民在洛克寓居的旅店外聆听他的电唱机播放的音乐,护卫士兵把着门。(阿诺德植物园图书馆藏)

宕昌县两河口镇的清水子村,一位老人站立在一扇古老的大门前,这扇门背后,正是百年前洛克先生寓居的白姓人家所开设的客栈,当地人称“脚骡店”。令人欣慰的是,古迹犹存,它成为历史的活化石,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1925年4月11日,清水子村好奇的人们纷纷拥来一起围观欣赏洛克留声机的声音。(图片源自阿诺德植物园图书馆)

通过现场走访观察,我们确认了摄影家洛克在清水子村所拍摄的三幅展现群众围观的照片,都是在同一地点拍摄的,只是他巧妙地变换了不同的角度进行捕捉。这一发现不仅展现了洛克作为摄影师的敏锐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即便是在同一地点,也能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构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和氛围。

甘肃岷州清水妇女。甘肃岷州清水,1925年4月11日(洛克日记,图片源自阿诺德植物园图书馆)。
根据洛克的描述和照片展示,这些已婚妇女会将头发梳到脑后,并用红线(或称红绳)扎成一个特殊的发髻,这种发髻形状类似于罐子的手柄。这种发型不仅是当地已婚妇女的标志,也体现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现在的清水子村妇女,以及她们的服饰,相较于洛克在百年前所拍摄的清水子妇女形象,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极为巧合的是,在我完成这组照片的拍摄后,在聊天中得知,原来一百年前,著名的探险家洛克就曾寓居于她们家的客栈(骡马店)之中。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扇见证了岁月流转的大门至今仍然保留着,上面还留有当年骡马频繁踩踏的痕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一个几乎难以置信的巧合发生了。我原本计划在村里寻找一对母女和孩子,目的是拍摄她们的照片,以便与一百年前洛克在清水子村拍摄的一对母女和一个女孩的照片进行对比。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惊讶地发现,我们所采访并拍照的这对“母女”,实际上是婆婆和她的儿媳妇。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婆婆正是白家的儿媳妇,而当年洛克一行就寓居在白家客栈。更令人称奇的是,洛克百年前所拍摄照片中的女孩,正是白家的女儿。这一连串的巧合,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将过去与现在奇妙地连接在一起。

1925年4月12日,洛克一行从清水子出发,进入了白龙江的支流岷江栈道。

国道212线宕昌境内的岷江栈道遗迹全境长约15000米,但现存栈道主要保留的是栈道孔。除了邓邓桥外,境内还有多处栈道遗迹,如邓桥栈道遗址等。

1925年4月12日,洛克一行经过贴着岩壁修筑的岷江栈道,在悬崖凹入处的角落,还有一座小小的观音庙。

时光流转至今,这里已不再是往昔的孤寂小径,而是有了现代交通的印记——212国道穿越其间,更有渭武高速公路、兰渝铁路沿着岷江蜿蜒前行,直达武都,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更为便捷的连接与发展。

去往甘肃岷州哈达铺途中的寺庙(洛克日记中记为“何头铺”),1925年4月14日(阿诺德植物园图书馆藏)

1925年4月14日洛克一行到达哈达铺的一处老爷庙借宿。10年后的1935年9月,红军抵达哈达铺后,党中央在这座寺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大会。这次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红军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925年4月15日,洛克一行到达武都至岷县路上翻越的最高点,这里是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海拔2650米。

作为交通行业的从业者,我原以为洛克在探险时翻越的武都至岷县路途中的最高点,应当是现今国道212线陇南与定西交界处的麻子川梁。然而,在实地探访了数个小时,并向当地村民仔细询问后,我并未发现与洛克照片中景致相似的地方。幸运的是,偶遇了一位在山沟里的放牧人,他的指引,让我得以迅速定位到洛克真正翻越的那个地方——当地人称之为各竜梁。这里不仅是宕昌通往岷县的重要步行道,也是昔日前往兰州的必经之路,充满了历史的痕迹与自然的壮美。

结语:

经过数日的重走洛克之路,我们深刻感受到,尽管洛克在陇南的实地考察仅持续了半个月,但他那充满热情的摄影作品,却永恒地定格了这片美丽而神秘土地的独特魅力。一百年的时间流转,山川河流依旧壮丽,而最为显著的变迁,莫过于这里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洛克的镜头,不仅捕捉了陇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更无意间成为了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这些珍贵的照片,如同一串串闪光的记忆,串联起陇南的历史与现在,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它们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歌,更是对人文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洛克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尊重。

因此,当我们再次凝视这些照片时,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追求。洛克镜头下的陇南,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心灵上的归宿,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继续探索与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

(文图/陈勇)
┃文章来源:陇南发布
┃图文编辑:编辑:冯丽霞 审核:张玮 监制:张扬
┃商务合作Tel:15825895017
┃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号:ln18693909100

找工作 找房子 相亲上陇南都市网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重返20岁 1人赞过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1
城市通